从插不上话到“有事找小陆” 她用“厚脸皮”叩开群众心门(代号修罗书评)找定制铜门,
走进马桥街道桐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温馨、有序的邻里中心让人眼前一亮。陆鑫玲的办公桌靠东侧,此时她正操着一口流利的海宁话,和电话那头一位还未接种新冠疫苗的老人耐心讲解接种事宜。
这位出生于1994年的海宁姑娘,从事社区工作已经有3年多了。她笑称,这几年和居民们打交道,自己练就了一张“厚脸皮”,也正是如此,才能从一开始的插不上话,到如今成了他们的“自家人”。
咬牙挺过三年疫情
群众的热心最打动人
陆鑫玲一头清爽的中长发,戴着一幅黑边框眼镜,看上去文文静静的,说起话来也十分温柔。2019年9月,大学毕业两年后,她辗转来到了桐溪社区工作。
“当时想法很单纯,就想找个稳定的工作。”她告诉记者,大学自己读的是法学专业,学校常组织同学们去当地的村社开展矛盾纠纷调解。“我想我也算接触过基层,应该能够胜任这份工作。来了以后才发现并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。”
在陆鑫玲适应全新工作环境没多久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平日的宁静。基层作为疫情防控的主战场,面临着空前的压力。桐溪社区辖区内有四千多户居民,常住人口一万多人,新居民近六千人,人员流动频繁,管理难度不言而喻。
“我主要负责大数据核查工作,经常在凌晨一两点接到上级部门的电话,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信息核查任务。”她坦言,这些身体上的劳累并不是最让她感到疲惫的,“有时候碰到一些居民不理解、不配合,这时候真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。”
一张简易床,晚上凑合2、3个小时便起来继续工作;半夜刚要进入梦乡,一个电话就得火速从家中赶往社区……过去的三年里,加班加点对陆鑫玲来说是家常便饭,她与许多基层工作者一样咬牙挺过了数个漫长的日日夜夜。不过这些在她看来,都是职责所在。
“其实,疫情期间还有很多让我感动的瞬间,也让我觉得选择这份工作是有意义而值得的。”她回忆,有一次自己既要组织开展核酸检测,又要发放物资,分身乏术。这时,社区里的“桐心盟”志愿服务队为她解决了燃眉之急。
“社区里有100多名志愿者,他们都是自发报名的。比如在疫情期间主动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;自驾为老人、孕妇运送药品物资……为我们减轻了许多工作压力,他们的热心肠让人十分感动。”
网格当成自己家
大事小事都是“心头事”
采访当天,陆鑫玲接到任务,要走访社区里的30多位老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工作。她身穿“红马甲”,拿着宣传资料,挨家挨户上门。
路边,有两位老人正在谈天晒太阳。只见她随即喊了一声“大妈”立刻拉近了距离,进而热络地插进了她们的话题,像是与她们朝夕相处的邻居一般,聊着天就把宣传工作完成了。
“其实刚来的时候,居民来反映事情或者邻里间有矛盾,我是一句话也插不进去。”陆鑫玲告诉记者,那时自己还是社区里的“生面孔”,脸皮薄,总觉得不好意思,但就是在不断的接触中,慢慢地熟络起来。
“这几年工作下来,才体会到和居民的感情是‘处’出来的。”陆鑫玲感慨道,她还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做基层工作的方法。“像碰到邻里间发生矛盾,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太多了,但是我的心里会有个天平,两面平衡,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,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耐心、懂倾听。”
目前社区里的九个网格,她负责的第四网格,共有250户。哪户有孤寡老人、特殊青少年;哪个家庭平日里矛盾摩擦比较多……这些情况她都门清。网格里5个小组长就像是自家人一般,遇上难事、急事、琐碎事,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这位社区工作人员“小陆”。
“今天早上小组长还打电话来了,有居民反映小区里的树被砍了,等下我正好去了解下情况。”陆鑫玲说,其实社区工作难得碰上大事,都是生活琐事,但她认为把这些小事做好就是大事。平日里,网格里发生什么事,她都会去现场仔细了解情况。要是碰上周末节假日,值班同事无法帮忙处理的,她也会第一时间赶来社区。
如今春暖花开
未来聚焦提升“一老一小一新”幸福感
眼下,春日气氛越来越浓厚,过去三年的疫情阴霾也渐渐消散。陆鑫玲说,接下来有更多时间、精力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,具体计划也已经提上日程。
“‘一老一小一新’群体是今年社区关注的重点,我们想依托原有的‘桐心盟’志愿服务项目打造‘有邻党建生活圈’。”她介绍,比如聚焦新居民子女群体,打算在寒暑假开设公益培训班,如此一来既能让孩子们在海宁度过一个快乐的假期, 又能助力“双减”政策更好落地。
来源:大潮APP(新莓汇正能量稿池)
- 支付宝扫一扫
- 微信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