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愈故里:一个古村的“死”与“生”(焦作大门厂家供应)焦作定制铜门别墅铜门批发,
去年春节,村里的人都回来了,全村人拍了一张全村福,约定以后每年春节都拍一张。
摄影:李子
在过去的十多年间,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,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在消失。“韩愈故里”莫沟村正好坐落在工业集聚区中间,“被消失”似乎将成为它唯一的归宿
一次偶然的机遇,逆转了它的命运,使这座已经列入拆迁计划的古老村庄逃脱了死亡的命运,走向新生
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卢刚
苗建民坐在记者对面,满面欣喜。
这个28岁的小伙子现在是莫沟村淘宝店负责人,同时还是一家农家乐的老板。提起生意,他显得踌躇满志。“淘宝店光6月1日到18日就卖了30多万,今年全年额度超过百万一点儿问题没有。”不光淘宝店挣钱,就连今年10月1日赶工期勉强开业的农家乐生意也不错。“黄金周期间每天有1000多元的利润,平时周六日也不错。”他笑呵呵地说。
苗建民是土生土长的莫沟人,他大学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,每月有近五千元的收入。如今,苗建民辞掉了工作,妻子也把经营十多年的服装店转手,一起回到了老家莫沟。
莫沟村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孟州市,就像它村名的谐音一样“默默无闻”,是我国成千上万个村庄中的一个。虽然有一些明清时期的窑洞,但大都废弃破败;有技能的人都外出谋生,出去的年轻人也大都不愿回来;更不幸的是,它还坐落在工业集聚区中间,在人们看来,村子被推平村民被拆迁,将成为它唯一的归宿。在当地2014年的规划图中,莫沟也的确已被“抹”掉了。
一个偶然的机遇,它的命运发生了逆转。
由死到生
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韩愈的墓地距莫沟6里地。一个人遇到伯乐,命运就会改变,一个村也是如此
与现在的欣喜截然不同,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,苗建民的心情都很沮丧。
他的沮丧来自于父亲的一个电话。2014年年初,正在单位忙碌的他电话突然响起,父亲告诉他,老家莫沟村要被整体拆迁啦,推平了建厂房。
“我的老家要没啦?”他一时无法接受。那个叫莫沟的小村,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,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初中、读高中、念大学,书越读越多家越离越远,但是那个叫老家的地方一直在他内心深处隐藏着——在梦里、在想家的时候,他就会想起儿时睡过的窑洞、想起和小伙伴疯玩的沟沟岭岭、想起岭下那条汶水河、想起夏天和小伙伴光着屁股在河里戏水……
每当这个时候,他就会默念一首诗,作家凤川写给莫沟的,他很喜欢——
“当我老了/心无旁挂/带上厮守一生的她/去莫沟老家/远离喧嚣与繁华/觅一处窑洞住下……”
“那里是我的根,每当我倦了、累了,就会回来,和爸妈说说话,到河边散散心,就像小鸟归巢一样。如今,巢要没了……”
莫沟村北依太行,南滨黄河,系太行山前丘陵向黄河平原过渡地区,村内地势北高南低,三面环沟,村西有汶水河贯穿南北。村民依托地形地势,在岭畔、沟边挖窑洞而居,至今遗留窑洞共183孔,其中的131孔为明清时期窑洞。
莫沟可以说是南太行窑洞文化的代表,有一句谚语为证:“贵客来到我家堂,休笑我家无瓦房,土窑好似神仙洞,冬天暖来夏天凉。”
莫沟还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。传说元末明初莫家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,繁衍生息,形成了这个小村落。这里人文景观丰富,村里流传着清朝同治年间劫皇纲、抗日期间打鬼子等许多故事。如今,村子南头还留有一处被日本鬼子烧毁的残垣断壁,被村民称为莫沟的“圆明园”,默默记录着那段屈辱的历史。
而这一切都将在城镇化的大潮中灰飞烟灭,连同“莫沟”这个名字一起消失。
莫沟所在的孟州市,是焦作有名的工业强市,产业优势十分明显。为了工业发展,孟州规划了面积近3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。这个工业园区是河南省十强。这里形成了装备制造、生物化工、毛皮加工三大主导产业,是全球最大的发动机气缸套制造基地、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、全球最大的羊剪绒生产基地。
与工业化高度集中、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位于工业园区内的十几个村庄。莫沟就是其中之一。近年来,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,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,四周又是蓬勃兴起、快速扩张的工业企业,颓废衰败不可避免。2014年,莫沟被列入整体拆迁计划之中。
十几年来,大量村庄消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,莫沟也即将成为其中之一。
就在推土机轰鸣声即将响起的时候,转机出现了。
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写下这段话的韩愈正是这个地方的名人,他的墓地距莫沟6里地。
一个人遇到伯乐,命运就会改变,一个村也是如此。
“习近平总书记说,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,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、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。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,系得住乡愁。”10月24日,面对记者,孟州市市委书记李英杰说,“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豁然开朗,作为基层组织应该积极落实中央和总书记的指示,探索农村留住青山、系住乡愁的路子。”
先找出症结,再对症开方。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“生态失衡、城乡差别、贫富差距、精神缺失”四个突出问题,孟州市有针对性地提出“一修复三实现”的思路:修复乡村生态,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,实现共同富裕,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。
2015年4月,经过反复考量、多次筛选,孟州市决定以莫沟为试点,以“一修复三实现”的思路进行建设,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,探索农村发展的方向,然后在全市复制、推广,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。
对于莫沟的建设,孟州市特别强调:既不能走大拆大建、逼农民上楼的老路,也不能走整体搬迁、消灭村庄的旧路,而是要探求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。同时,还要用本村人搞建设,用本地的建筑材料,土地只租不卖,一切改造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到首位。
为此,孟州市聘请了四家知名的乡村建设设计师团队,由今年50岁出头的鲍国志牵头。鲍国志早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,多年来一直从事乡村设计工作。他一直有个梦想:“修复农村生态,让人才回乡,让财富归田。”2015年4月,他带着团队来到莫沟,一年多来,他一直吃住在这里。
在全面摸清了莫沟村民俗特色、区位特点的基础上,设计师们量身定制了一幅“老家莫沟”规划蓝图:把莫沟由北至南、由高到低规划设计为上、中、下三个层次。最上层为村民居住地,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建设特色商业一条街和村民返乡创业淘宝服务点。中部依托地貌和保留的窑洞以及明清、民国民居,着重修复传统建筑,改建地坑窑洞,传承农耕文化,再现古村风貌,同时发展窑洞宾馆、高档民宿等。最下端着力实施生态保护,改造汶水河水系,进行湿地建设,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。
通过修复、改扩建,早已废弃的明清古窑洞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:窑洞民宿宾馆、老苗窑洞图书馆、席家布坊等多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建筑纷纷落成,让游客触摸耕读文化、寄托乡情乡愁。
记者走进一个名叫“杏园”的窑洞院落,这里已经改造成一个宾馆。一孔洞窑是一个标间,床柜摆设、灯光效果,与宾馆房间一样。窑洞的尽头是两个小空间,一间是淋浴房,一间是厕所,简单实用。原生态的墙壁土质斑驳,用手一摸却不沾土。原来,墙上涂了一层黏合剂,既固定了土质还不影响墙壁的透气性。外面秋风萧瑟,洞内却温度适宜,根本用不着开空调。关上屋门拉上木栓,院内声息骤减,透过上方窗户,泻下一片亮光,屋内更显静谧。
按方治病
四个方子“医活”莫沟:改造厕所处理污水垃圾修复生态,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,多种投融资经营机制保障共同富裕,开办“大讲堂”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
生态环境恶化,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,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,以前的莫沟也不例外。修复生态是基础工程,也是第一个方子。孟州市委市政府在莫沟推行了一场以“改水改厕垃圾回收”为重点的生态革命。
熟悉北方农村的人都知道,这里的厕所一般都是旱厕,又脏又臭、蚊蝇滋生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农村工作时说,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,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,要来个“厕所革命”,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。
在考察了各地的解决方案后,一项专利技术进入建设者的视野:不但投入是一次性的,维护成本还很低,具有可推广性。如今,莫沟全村农户都对旱厕进行了“三格化粪池为主、双瓮漏斗式为辅”的改造,村民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无害化厕所。
记者在一户村民家中看到,厕所分小便池、蹲便和坐便,十分干净卫生。莫沟村每一户院落,房前屋后都有一块地。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成了有机肥,被村民直接施到地里。
“房前种花,房后种菜,叶落沤肥,蚁蚓繁忙。”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莫沟。
村民的生活污水经过管网收集,输送到污水检查井,经过一、二级沉淀池,分级沉淀预处理后,进入碎石床,再经过砂砾石填料层过滤,进入湿地处理系统,最后通过湿地蒲草等植物根系吸收生物膜上的微生物,同时吸收水中的氨氮等物质,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后排入河床。该处理工艺简单易行、费用几乎为零、处理效果明显,非常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,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。
对于棘手的垃圾处理,设计师团队提出了“垃圾不出村”的口号。他们在村里专门设立了垃圾分类点,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。在垃圾分类点,记者看到,可回收的诸如纸盒、塑料、玻璃等都分类归置,由专人收购。对于厨余果皮等可降解垃圾,专门建了一个沤粪池,最终转化成有机肥。而剩余的垃圾则由旁边的焚烧炉焚烧处理。
走在村里,记者发现脚下的路面有些奇怪:既不是柏油路,也不是青石板,而是零碎的青砖——原来,设计师用的是建筑剩余材料,既节约了成本,又融入了环境。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,村里的垃圾桶竟然是“水缸”。一个个或大或小,或胖或瘦,成双结对地站在门口街边,一个是可回收一个是不可回收,吸引眼球却一点也没有突兀之感,让人感慨设计者的匠心。
为了修复生态,他们还改造了岭下的汶水河水系,引进上游水源,建成了储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汶水湖。记者看到,湖畔栽种的柳树、桐树已然成林,呈现出岭湖相依、树水相伴的乡野风情。
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,努力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是第二个方子。
如今,莫沟人用上了天然气、喝上了自来水、坐上了公交车,还建成了图书馆、敬老院、标准化村级卫生所。尤其是阿里健康村级网络医院在莫沟正式上线,村民通过网络可以向北京、武汉、郑州等100多家医院的专家咨询问诊,享受到快捷准确的互联网+医疗服务,以“村-县-省”三级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机制正在形成。
实现共同富裕是目的,也是第三个方子。村里采取众筹方式筹资成立股份公司,村民按人头入股,以现金或承包权、房屋、树木等实物入股,年底按股分红,该公司股金为2800万元。莫沟形成了公共设施由财政项目资金投、集体经营设施由公司融资投、村民自办项目由民营资本投的多种投融资经营机制。
这里的村级淘宝店有13间房、650平方米,吸引了苗建民夫妇等一批村民返乡创业,将当地的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,也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买到全国的商品。今年,甚至还有村民通过淘宝店买了一辆哈弗H1型汽车。
走在莫沟街道上,你会看到茶馆、酒坊、磨坊、照相馆、家庭旅馆、农家餐馆、手工工坊等特色店铺,这些都是村民开设的,为当地群众、游客和工业园区从业者提供服务。
村干部还引导贫困户从事卖水、卖凉皮、卖手工面等力所能及的小生意,使其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。同时,吸纳外来资金到村里投资兴业,莫沟已逐渐成为创业创新的新平台。众筹公司盈利分红和共享经济带来的效益,让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。
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是第四个方子。莫沟村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。
村东头有一栋6间土坯瓦房连在一起的连体建筑,大门上挂着“和睦家园大讲堂”的牌匾,这是村里原来的粮库。推开门板,一脚踏入,青砖长凳,泥墙木梁,可一转身,墙上却挂着投影幕布,声光电设备俱全,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厅。周围陈列着许多相框,一张一米多长的大合影最是显眼。原来,这是全村人的大合影。
“去年春节,趁着人都回来了,我特地赶过来拍照。”当地一位摄影师告诉记者,“那个场面真是感人啊,全村人都到齐了,扶着老的,牵着小的,多年不见的朋友打着招呼,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……”这个在农村难得一见的场景被定格,展现在游者面前。摄影师说,以后每年春节都会来给莫沟拍一张全村福。
每周六晚上,村民们就将“和睦家园大讲堂”挤得满满当当,听优秀国学讲师讲授以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。每次讲完课还有分享环节,村民们结合学习心得,说说心里话,道道村里事,聊聊家长里短,调解你是我非。
每个来到“和睦家园大讲堂”的人都会看到一个个子不高、50岁左右的妇女,她永远笑着接待每一位来客。她就是这里的义务播放员万玲。
村里人都知道,万玲以前可是个有名的“厉害角色”。但是自从开办大讲堂以来,她每期都听,听完还结合自己的感受再给大家讲。如今她不但特别孝敬90多岁的婆婆,还成了村里热心的志愿者。
面对记者,她有点腼腆地说:“感觉讲得可好啦,通过学习,知道了感恩,知道了礼仪。”
莫沟的做法引起了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。市委书记王小平、市长徐衣显和市委副书记姜继鼎等领导多次来莫沟调研,并在此召开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,在焦作全市推广莫沟的经验。
众鸟归巢
谁会知道“幸福甜品店” 的前身居然是一处破败不堪的羊圈!回乡开店的吴芳笑着说:“在家里同样能挣钱,谁不愿意回来呢?”
俗话说,花若盛开,蝴蝶自来。崭露头角的莫沟已经开始吸引周边大量的游客,仅国庆节就来了近6万人。
修复了农村生态,鲍国志“让人才回乡,让财富归田”的愿景也正在实现。许多从村里走出去的人纷纷带着多年的积蓄回来创业。苗建民就筹集30多万元把家里的老宅改造成了农家乐。他说:“我一直在寻找一件值得用毕生精力去做的事,在外闯荡这么多年才发现,其实它就在老家莫沟。”
今年70岁的万军精通民俗建筑的营造技艺。他16岁就跟着师父学习手艺,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好工匠。多年来,他一直凭借自己的手艺在外接活,收入不低。如今他回到村里,担当起了莫沟建设的技术总指挥。
“木匠看尖尖,瓦匠看边边”,“干砖不上墙,湿木不做门”。记者见到他时,他正在忙着指导盖房呢。
不但自己回来,他还把两个儿子也叫回村来发展。大儿子万宏杰和儿媳周菊敏一直在孟州市里干批发生意,如今花12万元改造了自己的宅院,准备做生意。二儿子万宏举一直在外搞运输,如今也花14万元改造了宅院,准备做餐饮和住宿。
莫沟还有一家特别的小店——“幸福甜品店”,从外面看是厚厚的土坯墙,进去才发现还有一层砖墙;两侧每隔数米就有窗户,采光很好;尽头是投影幕布,二三十人开个小会不成问题。可是,墙上的照片却“泄露”了天机——甜品店的前身居然是一处破败不堪的羊圈。
这是65岁村民王珍珠的“杰作”,她说服一直在外跑运输的儿子回村创业,投资18.7万元,不仅把羊圈改造成甜品店,还将猪圈改造成咖啡屋。
26岁的吴芳多年来一直在四川绵阳开鸡排小吃店,一个月前她将店搬回了老家莫沟。她租了一间十平方米的房子,每月租金125元。她说每周五、六、日生意最好,一天就能卖五六百元。
吴芳的妈妈李玉珍平时就在村里卖凉皮,就是她打电话坚持让女儿回来的。
“我妈妈自己卖凉皮,最知道生意好坏吧,”吴芳笑着说,“在家里同样能挣钱,谁不愿意回来呢?”
“是的/当我老了/走不动了/我们哪儿也不去/就在莫沟住下/这里是心的归隐/这里是梦的老家。”
作家凤川的诗最后写道。
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韩愈的墓地距莫沟6里地。一个人遇到伯乐,命运就会改变,一个村也是如此
四个方子“医活”莫沟:改造厕所处理污水垃圾修复生态,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,多种投融资经营机制保障共同富裕,开办“大讲堂”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
谁会知道“幸福甜品店”的前身居然是一处破败不堪的羊圈!回乡开店的吴芳笑着说:“在家里同样能挣钱,谁不愿意回来呢?”
- 支付宝扫一扫
- 微信扫一扫